查看原文
其他

美和尊重是家庭性教育的主题——《少年儿童研究》访李序(对性教育的经典解读)

2014-02-26 孟娜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在当今社会开放的情况下,性教育话题依然“炙手可热”。家长对于性不再持“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但是仍有很多家长对于性问题认识并非明朗,对于孩子的性教育的把握也并不是很清晰。性本身的崇高价值往往被误读,带来负性评价。因此对于性问题的解读成为性教育的重要问题。

 

在渐进的教育过程中,解释性的美比解释什么是性更重要

 

少年儿童研究:前段时间,网友热议《成长的脚步》一书。有的家长认为尺度太大,有很多年轻网友认为性教育遮遮掩掩会让孩子更加困惑。对于性教育,您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在您看来,怎样的性教育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状态?

 

李序:性教育是渐进式的教育,每个阶段孩子提出的不同问题都会考验家长应对的能力。在解答前,家长应该首先对性有正确的认识。性是天生的,是人的本能。在孩子刚出生时,不会产生对于性过于强的关注,因为生理并没有成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依恋行为,孩子会本能地希望有人去拥抱、抚摸,会给孩子以安慰。这与男女成年之间的情感表达是如出一辙的。成人包括很多情绪反应是由幼儿延续下来,我们讲到集体潜意识,性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一代代人集体进化而成,食色性也为本能,性是爱到极致的表达。

 

因此,对于性的解读,随着孩子的理解能力发展进行比较合适。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会对性有一些重要问题的关注,那么家长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方式就很关键。

 

少年儿童研究:为何说解读方式更重要呢?

 

李序:通过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儿童对于问题的认知有其生理限制,那么用符合儿童发展的方式更容易跟孩子沟通,并且,家长可以将性的美感和温馨传递给孩子,这比给孩子单纯解释这个器官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更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让孩子将“性是温馨的,充满感情”的这种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约束孩子今后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本性是不忍心破坏美好的事物的。

 

比如,有的家长会将子宫描述得比较有趣:妈妈的肚子里有一所房子叫做“子宫”,子宫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子宫就是孩子的宫殿。当孩子想出来玩的时候,孩子会给妈妈一个信号,妈妈会想方法帮他出来。这种描述像一个童话,也许孩子不懂子宫的生理功能,但是他知道了他和妈妈的基本关系,我们希望家长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描述此事,并且解释到此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完全直白地去呈现,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直白的概念解释他就听不懂了。孩子不发问,家长就可以不再解释,按照孩子的需求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

 

五到七岁的孩子会问为什么妈妈的肚子里会有小孩,这时候家长可以进行形象解释:爸爸有一个小蝌蚪,他会游到妈妈的肚子里找他的伴侣,此时可以将科学化的解释灌输给孩子,但还是要用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孩子还有可能对妈妈的月经现象好奇,他会问妈妈为什么会流血,这时可以用这种解释:经血是好东西,没血人就不能活。经血是在子宫中滋养宝宝用的,是一种养料,但是妈妈的子宫里没有宝宝的时候,这种养料就多余了,那么就拿出来吧,怀孕的时候没有月经,血用来滋养宝宝了。这个解释既温馨又能让孩子知道妈妈和他的亲密关系。

 

少年儿童研究: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这种性的美感怎样去传递呢?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有可能受到外界的信息影响。

 

李序:我们要视之为正常。七到九岁的孩子会知道男女有别,但是表达的方法依旧要是形象的,同样没有必要解释太多。这段时间,孩子可能会偷偷看妈妈洗澡,去观察妈妈的形体,可能对女性物品很好奇,比如丝袜内衣等,很多恋物癖的人是这个阶段没有过渡好。七到九岁的孩子处于一种对世界极度好奇、想象力最为丰富的阶段,同样,性的不同也是他们观察的对象之一,这与观察气象和大自然的生物是一样的,家长可能会有所回避,但是却忽视了这样的问题:有选择的观察是不应该的,对于孩子的观察权利也是不公平的对待。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对性本身产生疑问,比如爸爸的小蝌蚪是怎样游到妈妈的宫殿中去的等等更加具体的问题。这一点《圣经》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圣经》上说:男性生殖器官和女性生殖器官是造物主创造的两块拼图,是正好可以拼到一起的,在给孩子解释的过程中可以用这个说法,比如“爸爸妈妈的身体上也有像你们玩的拼图一样的地方,在这两块拼图对上的时候,小蝌蚪就可以游到妈妈的宫殿中去,去寻找他的另一半,找到了之后,就形成了像你一样的生命。”家长要注意,这样对于生命的解释很美,在渐进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了孩子对性的美感认知,将这个过程美化,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个刚刚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加注太多的对于性的价值判断,比如对性别的贬低以及对性行为的歪曲,客观严肃地将这个事实解释给孩子。如果家长认为这是不好的事情,孩子会把好奇的门关上,他知道在家长那里已经对此事有了界定,那么他再有问题是不会向家长说。他会转向内在思考,但是会出现很多困惑,容易让自己焦虑,并且这种负性情绪会遗留在他的潜意识中,成为一些不良行为的导火索。

 

性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因此家庭沟通尤为重要

 

少年儿童研究:在咨询过程中,经常会有孩子打来电话倾诉自己在性问题上的困扰,在咨询员建议他们向父母求助时,他们几乎都会选择拒绝。

 

李序:这个问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三到四岁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会比较明显,孩子的特征就是会对自己的出生产生疑问。但是成人拒绝对孩子解释,孩子就会转而自己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家长将这个机会错过,孩子会将这个问题遗留好几年,如此就失去了性启蒙的良机。

 

孩子对于性的探索其实是跟探索其他的事物是一样的,他只是在满足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随着孩子的发问对孩子解释,按照这种自然的过程演化,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有什么问题是不会回避家长的。他会自然地对由于性产生的困惑向家长发问,而不是将秘密深藏。这种渐进式的交流还会对早恋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孩子对异性产生情感上的萌动时,他依旧会跟家长交流,从小到大,在性的讨论和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渠道是畅通的,孩子不会不敢说。

 

少年儿童研究:但是现在的孩子会向其他的渠道求助或获得性知识。

 

李序: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十二岁左右。如果家长跟孩子之间出现阻碍,孩子可能会将请教对象转为自己的同伴,但是同龄人也有可能对此问题很不清楚,这时两个人都不懂又都很好奇,那么他们可能会采用尝试的方法来满足好奇心。或者他们可能会转向网络求助,但是网络上的解释并不适用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孩子,而且每个孩子对于性的认知中,表现的好奇点是不一样的,性教育是特别个性化的教育。

 

正因为性教育是个性化问题,就很考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态度。如果家长对于此问题认识清楚,不论孩子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性好奇,但是家长的态度明确后,家长心中是有准备的。这就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孩子。性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怎样发生和发生的时间是有对错的,家长是孩子宣泄的渠道,孩子的困惑大多是囿于想法上的困惑,说出来就会好很多。

 

十二岁之后,孩子对于性知识的了解要大大超过家长想象的程度。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他知道未必懂得。这个过程中,十二岁前后是很关键的时刻,孩子的困惑很多,想去试又不敢试,矛盾和焦灼会煎熬孩子,这时候可能孩子会出现手淫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是前期家长的渐进式教育没有做到位,家长要起到排忧解惑的角色,孩子不会以身试法。如果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如果不畅通,之前没有做好之前的“性是美的但是很严肃的”铺垫,性教育在此时就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那么同伴和网络就会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受到误导,产生各种问题。

 

家庭性教育最终意义在于让孩子懂得尊重

 

少年儿童研究:我们在性教育中很喜欢强调,这样做是合理的,那样是不对的,这种做法对吗?

 

李序:在孩子12岁前,不要将道德价值加注于性教育中,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形成有偏差的价值判断,影响自己的人格成长。家长和老师尤其应该注意这点。有这样一个例子,这位老师做得很好,家长可以参考。在一次集体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起游玩,有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很自然地跑到一边去小便,但是旁边高年级的孩子非常惊奇这种大庭广众下的“不雅行为”,大声惊呼了一声。老师只是淡淡地说这没有关系,她只是想上厕所了。这件事就没在同学中有更多的讨论,并没有扩大事态,因为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来说,并没有必要去用道德的教育,这种自然的反应需要自然的发展。

 

但是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第一种是让大家马上背对女孩,不让大家看,第二种情况是在女孩小便后,严肃地跟女孩说下次一定要去厕所小便,这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也许在我们看来,公共卫生习惯是一定要让孩子养成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孩子对于这种习惯渐进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这位老师也是常规地教育孩子,那孩子可能会对上厕所的事情很紧张,产生内心的焦虑和抵触。

 

少年儿童研究:现在的性教育态度比之以往开放了很多,家长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网络上却出现了各种“门事件”,其中的主角以及大批关注者都是青少年。孩子对于性关注的年龄提前了,并且性的隐私性以及对两性关系的尊重感对于这一代孩子似乎不再那么重要。“性”甚至成为一种玩笑和获得刺激的娱乐工具,您怎样看待这种青少年行为?

 

李序: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性教育先天失调,后天压抑。性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出现了两个极端,在较早的时候,一直用道德本身这个标尺来压抑性,弗洛伊德讲的“性压抑”就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会有很多其他隐性问题,现在开放后,性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生理的教育又忽视了性的道德教育。

 

过早去尝试性行为,主要是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对自己否定。在咨询中有很多人厌恶自己,不接纳自己,其实这是因为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有了当今的道德判断。这时的价值失衡会让他产生心理上的痛苦。我们能做的,是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要让孩子展示出来不同阶段的心理现象,让他明白性是爱的极致而不是由于喜欢就可以产生的行为。喜欢和爱是有很大区别的。

 

少年儿童研究:有很多家长认为性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点有何缺失?家庭性教育能够弥补哪些学校性教育的不足?

 

李序:提前进行性教育,可以让孩子不在无知的状态下造成伤害,但是这是一种无奈的补救做法。性教育最主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来的,所以我们在学校进行性教育其实是有缺失的,尽管学校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没有经历过家庭性教育的孩子而言,是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可能只是有部分孩子会突然醒悟,依然会有孩子管不住自己,学校更多起到的是警醒作用,最大的作用还是在家庭,家庭的性教育让我们先知道怎么去爱自己,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先要尊重自己,才能有能力尊重他人。我们不爱自己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少年儿童研究: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小编在此隆重推出本文的作者即心方向工作室的当家花旦,李序老师,请大家热烈鼓掌,哈哈

心方向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督导

心 53 28758 53 15287 0 0 2710 0 0:00:10 0:00:05 0:00:05 3022向工作室首席培训师

任司法部燕城监狱特聘心理咨询专家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在多家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学及相关优秀篇章

在各大院校成功举办数百场关于亲子教育的演讲

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做有关心理健康及压力情绪管理讲座

多次在电台的心理学栏目中任荣誉嘉宾

 

擅长咨询:家庭教育困惑、职场压力、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情感危机等

 

对心理学和咨询工作的感悟:

多年来,李序女士在政府机关、外资公司和国外工作二十多年里从事过讲师、编辑、管理等多种重要工作。在国内、外生活、工作的经历,精彩地诠释她了从政、经商的人生道路,在此过程中积攒的丰富职场经验和沉积的丰厚文化底蕴使其在步入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中能够轻松而华丽的转身。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让更多朋友获益,谢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对父母和孩子三角关系的理解——李序》,关注我们之后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文章排行总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